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上,各方围绕行业前沿开展交流研讨
袁隆平等科学家讲述中国“有种”故事
■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实习生 符巧飞
12月9日,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在三亚召开,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内的多位专家、农业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围绕现代种业的发展作了发言,讲述他们在各自领域为中国“有种”而奋斗的故事。
水稻玉米大豆育种
取得新突破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有一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话音刚落,台下立即响起一阵持久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讲述,1996年,原农业部启动了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该计划分四期进行,每期的产量目标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及1000公斤,他和团队都成功实现了这些目标,目前正在向亩产1300公斤的目标推进。
“在盐碱地区种植,杂交稻初战告捷!”谈到“海水稻”,袁隆平说,他希望能在1亿亩盐碱地种上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按300公斤计算,每年可生产出300亿公斤粮食。
“2014年底以来,共完成了387个品种的区试、629个品种的品比试验,测试规模达1.3万亩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介绍了近5年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成果。他介绍,2017年至2019年有“金农科728”等31个机收籽粒类型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介绍,2015年以来,大豆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成员单位共培育大豆新品种207个,目前已实现大豆亩产“400公斤可复制,300公斤成常态,200公斤大面积”的目标,为我国大豆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谈到了小麦育种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应该强化材料和技术储备,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培育新型绿色优质小麦品种;细化品种特性,按面制品加工行业要求精细改良和鉴定品质指标;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兼顾小麦产业链上各环节和利益,强化优良品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应开展种猪育种联合攻关
一段时期以来,在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下行等因素的作用下,生猪保供出现困难。对此,中山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表示,稳定和恢复生猪生产,种源是关键。短期看,应采取应急措施支持生产恢复,将生猪生产支持政策重点向种猪场、地方猪保种场倾斜,支持种猪场快速复产,提升生猪生产效率。长期看,种猪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产业集中度将迅速提升,全新的国家和区域性种猪育种体系将主导现代种业发展格局。
陈瑶生认为,还应加快生猪种业强国建设,及时启动以企业牵头为主的全国种猪育种联合攻关,制定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版,集聚优势资源,突出关键问题,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推动我国从养猪大国迈向种猪强国。
“曾经长期以来,我国白羽肉鸡几乎全部依赖国外种源,既制约了我国育种自主创新,也给我国鸡种业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该公司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的经验。为摆脱白羽肉鸡种源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响应国家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从2015年开始,该公司与多家院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终于选育出国内第一个白羽肉鸡配套系。2019年初,国外公司威胁“断供”祖代种鸡,该公司停用了外企原种,采用自主研发的配套系组织生产。
当天,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和企业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发展现代种业和推进南繁建设的经验与下一步计划。
(海南日报三亚12月9日电)
全国服务热线
13371079891